弹指一挥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了。回顾六十年来我国的炼铁历程,感慨万千。
解放前,我国的钢铁工业非常落后,1949年,铁产量只有25.2万吨。解放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为培养钢铁技术人才,设立了东工、钢院等多所钢铁技术院校,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钢铁技术人才。在鞍钢,以已故蔡博同志为代表的技术人员,推行和发展了前苏联的管理和生产技术,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科技生产人员,并不断地为我国新建的钢铁厂输送技术人才,为我国炼铁工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十年来我国炼铁工业取得的成就巨大:
一是在炼铁原料方面: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以消石灰为熔剂解决了细精矿难于烧结的问题。到了八十年代,普遍推行了高碱度、高铁品位、高料层、高稳定性成份和低FeO的烧结矿,使细精矿烧结达到一个新水平。
二是在高炉操作技术方面:
① 炼出了低硅铁: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鞍钢高炉率先把生铁含硅降到0.7%左右,现在大多数高炉的生铁含硅在0.3%左右,为炼铁炉高产、优质、低耗提供了条件。
② 提高了冶炼风温: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国炼铁的风温为600~700 ℃。2007年,我国重点企业的高炉风温达到了1125 ℃,其中宝钢高炉风温达到1244 ℃。
③ 高压操作:1956年,鞍钢9号高炉首先实现高压操作技术。此后,我国大批高炉采用了高压操作技术生产。
④ 高炉喷吹煤粉:1964年,我国首钢一号高炉喷吹无烟煤粉成功。2007年,我国重点钢铁企业高炉平均喷煤量达到137公斤吨铁。
三是炼铁技术装备获得发展与革新: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采用苏联的高炉技术装备。后来炼铁装备自主创新,装备能力大大加强。我国现有高炉1300多座,大于1000立方米的高炉就有150多座,其中3000立方米的高炉就有7座,4000立方米的高炉有6座。2008年8月投产的首钢京唐钢铁公司,其高炉容积达到5500立方米,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巨型高炉。
四是我国钢铁产量居世界第一:据不完全调查,从1980年以来,我国与日本、美国的部份钢铁产量数据如下:
年份 | 我 国 | 日本 | 美国 |
| 铁 产(万吨) | 钢 产(万吨) | 钢 产(万吨) | 钢产(万吨) |
1980 | 3802 | 3712 | 11140 | 10164 |
2000 | | 12724 | 10644 | 10180 |
2007 | 46944 | 48924 | 12020 | 9818 |
2008 | | 50091 | 11874 | 9149 |
由此可以说明,我国的钢铁产量都大大超过日本和美国。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1980年我国的钢产量仅为日本的1/3或美国的1/3略强。近三十年来,日本、美国的钢铁产量可以说是处于“零增长”状态,而我国的钢铁产量一直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而高速增长,到2008年,我国的钢产量已突破5亿吨,是日本钢产量的4倍,美国的5倍。
在我国钢铁工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也包含有我院科研成果所发挥的作用。我院炼铁室在炼铁原料、强化高炉冶炼、高炉喷煤、炉墙测厚、竖炉及回转窑直接还原、包头及攀枝花等特殊矿的冶炼及综合利用等方面,都为我国的钢铁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来源:离退休部 陈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