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框
学位管理 中国钢研是我国冶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机构

钢铁研究总院授学位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分享到

钢铁研究总院授学位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第一部 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材料科学与工程属于工学门类的一级学科,下设3个学科方向,分别是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3个学科方向之间是学科技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材料的组成及结构、制备及加工、性质及使役性能四个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制约规律,以及材料与构件的生产制备技术、加工工艺及材料对环境的影响与保护。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对象,根据材料的组成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根据材料的性能特征,分为以力学性能为应用基础的结构材料和以物理、化学性能为应用基础的功能材料。从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角度出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以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为基础,以机械、电子、计算机、生物、能源、资源与环保等工程学科为服务和支撑对象,其研究领域涉及基础科学、应用科学以及工程学,具有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对各类材料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的。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材料的使用几乎和人类社会的形成一样古老,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学科之一,已经充分显示了其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进入21世纪以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正在向与众多高新科学技术领域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并呈现出新的格局。复合材料、纳米材料与器件、信息功能材料、智能材料与器件、高新能源转换与储能材料、生物医用与仿生材料、环境友好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重大工程及装备用关键材料、基础材料高性能化与绿色制备技术、材料计算及设计、材料先进制备与加工技术、材料失效与寿命预测等都将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研究与发展的主导方向。在科学技术发展的牵引以及社会需要的推动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正不断大,涉及材料的边缘学科将不断出现。整体来看,材料科科学与工程正朝着“大材料”的方向发展。

 

第二部分 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一、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综合交叉特色和“大材料”的发展趋势,要求获得博士学位具有系统全面的综合性知识结构。主要包括:

    (1)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 熟练掌握例如固体物理、固体化学、物理化学、数理统计、数学物理方法、量子力学等基础知识,是本学科博士生深入研究各种复杂材料体系的基石。

    2)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通用的专业知识,以及所属学科方向的专业知识,例如,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与化学性能、晶体学原理、材料先进制备方法学、材料加工工艺及设备、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相关概念、理论及其运用构建起了本学科博士生知识结构的核心。

    3)全面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常用的研究方法、实验技能、测试手段、仪器设备、分析软件、计算工具等是本学科博士生开展高质量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4)根据所在学科方向与其他学科,如机械工程、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技术、环境工程、能源技术、生物医药等学科的相互交叉,主动拓展知识面。这些相关学科既给材料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背景、应用手段以及制备和测试思路,也对材料及其应用提出了更高更特殊的要求,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科交叉的重要性,才能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同时跟踪学科领域前沿最新知识是本学科博士生完成创新性研究工作的关键基础。

    5)掌握至少一门外国语,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文献阅读、论文写作,以及与国际同行间进行学术交流等活动。

  二、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首先,应具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崇尚科学,追求卓越。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

其次,应热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熟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概况和发展规律,深刻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学科特点。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学术潜力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能长期持久地从事基础理论研究或工程技术研究,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敢于质疑权威、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规律、勤于总结成果等学术素养。

    最后,应熟知并尊重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在研究过程中,要对本领域相关材料的现权、相关观点的发明权和首述权准确表述,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避免重复研究,更不能剽窃他人成果。遵循学术研究伦理,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运用所学学科知识引领科技发展。

    2.学术道德

    倡导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学风严谨的优良风气,发扬学术民主,鼓励学术创新;坚决反对在科学研究中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形象。

    (1)在学术活动中,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学校等部门相关的规章制度,遵从并符合社会准则。要具有献身科技、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瞄准国家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的重大需求,满足各项科技发展中对于材料各种性能的关键性要求。

    (2)具有法制观念,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劳动和权益,遵循学术界关于引证的公认的准则,按照有关规定引用和应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不得以引用的方式将他人成果充作自己的学术成果。

    (3)合作研究成果应按照当事人对科学研究所作贡献大小并根据本人自愿原则依次顺序署名,或遵从学科署名惯例或作者共同的约定。任何合作研究成果在发表前要经过所有署名人审(4)所有署名人均应对作品承担相应责任,作品主持人应对完成的作品负主要责任。

    (4)在对自己或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评价时,应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不迷信权威,也不做无根据的批评。

    (5)应严格遵守和维护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规定,高度重视保密工作。

    (6)对于材料研究的结果,不得有剽窃、抄袭、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要真实客观记录实验结果,科学分析,不能以偏概全。

三、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把握比较准确,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如课堂学习、查阅文献、设计实验、交流合作等,切实掌握所研究内容的发展方向及最新的研究进展,有效获取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在研究中要保持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发现该材料的特殊之处和本质,抓住关键性问题,瞄准能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或工程问题,解决亟待解决的、同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领域瓶颈问题。随时关注新理论和新方法,同自身研究结合起来,具有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学术鉴别能力

   本学科的博士生应具有较强的学术鉴别能力。学术鉴别力主要体现在对研究问题、研究过程和已有成果的甄别能力上。针对研究问题,要善于判断某个问题在本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寻找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应该研究的关键问题。解决材料研究中的科学问题或工程应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够正确判断研究方法,如材料制备方法或性能测试方法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创造性。针对已有的研究成果,既要做到尊重,又要勇于质疑。尊重已有成果意味着正确理解和虚心学习他人工作;质疑已有成果意味着要客观公正地看待已有成果的不足甚至错误,修正或改正存在的问题。

    3.科学研究能力

    发现、分析和解决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是博士生的基本能力之一。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遵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及客观规律,熟练综合地运用基础科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归纳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综合系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工程实践和实验结果,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最终获得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独立开展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也是本学科博士生必备的能力之一。独立开展学术研究主要包括针所研究的问题提出总体研究方案,分析其可行性,确定研究内容,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一级善于分析总结研究成果等。

    4.学术创新能力

    根据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特点,本学科博士生的学术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解释材料的微观机理提出新的理论或完善、修正已有理论体系;通过精确实验获取有价值的数据和掌握获取数据的新方法;建立新的模型以及对已有模型进行改进;根据新需求,研发新材料;发展新的材料制备技术以及对已有技术进行修正;获得新的材料性质或使用性能,或在已有的性能上有新的突破;提出新的材料设计准则,研制出新型材料;在材料工程应用和解决社会需求方面做出有价值的研究。

    5.学术交流能力

    博士生须参加一定数量的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在读期间需要做一定次数的学术报告,并参加全国和国际学术会议。需要至少熟练运用一门外语阅读相关外文资料,发表外文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正确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与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6.其它能力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型工科学科,所以本学科的博士生还应当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工作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有助于团队合作共同解决共建科学问题,工作实践能力是指针对所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能切实可行地进行探索和创新研究,并坚持下去。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博士生在申请博士学位之前需要提交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应是博士生在导师或导师组集体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系统完整的、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应能反映出博士生已经掌握了本学科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具备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技术研发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I.选题与文献综述的要求

在导师指导下,根据科学技术发展和国家需求、结合个人知识背景和研究兴趣进行论文选题;论文选题应针对本一级学科的某一具体研究方向,提出对相应领域的技术发展或产业进步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的课题。

文献综述应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的问题在近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客观的叙述和评论;能反映该研究领域发展过程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为论文课题的确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论证,为科研选题提供理论依据。文献综述应体现博士生在本学科的基本素养与能力。优秀的文献综述应当做到客观、准确、思维缜密,能够找到已有成果的局限和新的研究热点,并合理导入自己的研究选题。文献综述要注意信息的全面性、代表性,文献的缺漏和缺乏代表性都会影响选题的准确性。

    开题报告选题应属于本学科范围,应包括:学位论文选题依据(包括论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等);学位论文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可能的创新之处等);预期达到的目标和预期的研究成果;学位论文工作计划等。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评审应由所在二级单位组织公开进行,跨学科的学位论文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导师参加。评审小组应对报告人的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进行严格评审,写出评审意见。

    2.规范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应符合《学位论文编写规则》( GB/T 7713.1-2006)的规定,以及所在培养单位的相关规定。此外,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还应符合以下规范:

    (1)必须注明所用材料的具体化学成分、样品状态等;材料分析测试中采用的标准样品,必须注明标准样品的质量等级:

    (2)必须说明材料测试所用的仪器设备型号、测量方法原理、测试条件等;

    (3)按国家标准或某行业标准完成的材料制备或测试方法,必须注明所依据的标准编号;

    (4)必须注明材料制备和处理过程中所用原材料和化学试剂的出处和纯度等;、

(5)所用分析数据必须保留到分析方法或仪器检测限的最小有效位数, 分析结果表示为平均值正负标准差;

(6)除本一级学科惯用缩略语外,文中缩略语必须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全称;全文缩略语用单独列表形式排出,列在文前或参考文献后:

    ( 7)学位论文各章应配合有图表若干,且图表必须附有中英文图表题目和说明;

(8)博士学位论文应避免实验结果的简单罗列。应对各种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并进行适当科学的提炼或凝练,说明研究结果的科学意义或发现,探讨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导向或线索性信息,供他人参考。

    3.成果创新性要求

    本学科博士学位论文需要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够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有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验结果,能解决主要的科学问题或工程中存在的亟需解决的瓶颈问题,实验结果真实、可靠、有异议、有创新性。

创新性研究成果应在博士学位论文中有明确体现,例如解决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关键理论问题,发展了材料准备或表征方法,研制了新的材料体系,获得了全新的物理效应或实现了已有性能的突破,研究成果被转化并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等,论文的创新性成果应发表在SCI、EI等检索的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上。博士生应有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本研究领域权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的经历。

第三部分 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硕士生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数学物理方法、固体物理、结构化学等。专业知识根据学科方向的不同,需要掌握如金属学、高分子物理与化学、硅酸盐物理化学、材料现代研究方法、无机材料学等核心知识体系,并熟练掌握材料的强度与断裂力学、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材料表面与界面、计算材料学等课程知识。此外还需要参加其他选修方向课程和研究生实验课程等。应掌握一门外语,达到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在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系统知识的基础上,具备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面广,可已提出并解决部分科研问题。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基本掌握本学科的发展现状,链接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具有崇尚科学的精神。在研究过程中,要对本领域相关观点的发明权准确表述。应具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实事求是地进行各项试验,客观全面地展示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以及进行学术讨论的能力,勇于批评和质疑,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2 .学术道德

倡导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学风严谨的优良风气,发扬学术民主,鼓励学术创新;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和利;反对在科学研究中沽名钓誉、弄虚作假。

    1)在学术活动中,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学校等部门相关的规章制度,要遵从并符合社会准则。要具有献身科技、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学术研究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在作品中引用他人的成果,必须注明出处;所引用的部分不能是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从他人作品转引第三人成果,应注明转引出处。

    (3)合作研究成果应按照当事人对科学研究成果所作贡献大小并根据本人自愿原则依次顺序署名,或遵从学科署名惯例或作者共同的约定。任何合作研究成果在发表前要经过所有署名人审阅,所有署名人均应对作品承担相应责任,作品主持人应对作品负主要责任。

    (4)在对自己或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评价时,应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

    (5)应严格遵守和维护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方面的规定,高度重视保密工作。

    (6)不得有剽窃、抄袭、伪造、篡改实验数据、私自署名、泄密和其他违背学术界公认的学术规范的行为。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具备独立检索和查阅科学文献、专利和其他资料的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并善于归纳和总结,能够理清研究领域的进展脉络和主要理论派别,能够独立完成文献综述,客观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2.科学研究能力

    结合个人对本领域研究进展的掌握,在导师指导下制定总体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内容,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等。进而,能独立实施并完成既定的研究方案和内容,并能及时总结和分析研究结果。对于权威或他人的结果不迷信,也不轻易否定,而是能够科学地分析、客观地评价,认识到可以借鉴或需要改进的地方,不断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3.实践能力

    通过培养和锻炼,具备学术研究或技术开发的能力,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掌握常用的材料学研究方法,能够使用相关的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研究,对所研究的材料的工程应用有一定的认识,在实验中增强动手能力。

    4.学术交流能力

    参加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能熟练地进行学术交流、正确地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

    5.其他能力

    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研究或技术开发中所遇到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做到及时同专家、老师及其他研究生讨论,积极发表自己观点,融会贯通,提高水平。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规范性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符合《学位论文编写规则》( GB/T 7713. 1-2006)的规定和所在学位授予单位的相关规定。

    此外,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硕士学位论文还应符合以下规范:

    (1)必须注明所用材料的具体化学成分、样品状态等;材料分析测试中采用的标准样品,必须注明标准样品的质量等级;

    (2)必须说明材料测试所用的仪器设备型号、测量方法原理、测试条件等;

    (3)按国家标准或某行业标准完成的材料制备或测试方法,必须注明所依据的标准编号;

    (4)必须注明材料制备和处理过程中所用原材料和化学试剂的出处和纯度等;

    (5)所用分析数据必须保留到分析方法或仪器检测限的最小有效位数,分析结果表示为平均值正负标准差:

    (6)除本一级学科惯用缩略语外,文中缩略语必须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全称;全文缩略语用单独列表形式排出,列在文前或参考文献后;

    (7)学位论文各章应配合有图表若干,且图表中必须附有中英文图表题目和说明;

    (8)硕士学位论文应避免实验结果的简单罗列。应对各种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并进行适当的提炼或凝练,说明研究结果的科学意义或发现,探讨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导向或线索性信息,供他人参考。

    2.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质量评议是对其学位论文的论文选题、文献综述,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技成果与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与学风五大项进行综合评价。

    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实际意义与新颖性。基本掌握论文选题领域中国内外文献及有关科技进展情况。硕士论文应在理论分析、测试技术、数据处理、仪器设备和工艺方法等任一方面有一定的新见解、创新或改进等情况,在论文中需要体现培养方案所要求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情况。论文需要体现所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和论文工作量情况,以及采用先进技术、方法、设备和信息情况。论文文字表述、计量单位、图表、引文等格式必须符合规范。硕士生应有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本研究领域相关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经历,鼓励有潜力的硕士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有创新成果的学术论文。

 

 

 

 

 

 

0806 冶金工程一级学科

第一部 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冶金工程学科是研究从矿石或工业及社会固体废弃物等资源中提取金属或化合物,并制成具有一定使用性能和经济价值的材料的工程技术学科。学科研究的范围包括多相多组元复杂体系的化学反应规律,动量、能量和质量传输及其相互作用规律,金属或化合物的分离、富集、提纯、资源化、材料化、产品化及产品高性能化的基础理论与技术,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分析、检测、工艺流程开发、反应器(装备)开发、过程控制与信息化、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及二次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及生态环境保护等。

    本学科涉及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以及工业生态学及过程工程学,具有跨度大和综合性的特点,需要以化学、物理、数学和力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为基础,以冶金物理化学、冶金工艺理论和冶金反应工程学以及信息与控制工程等为支撑,以材料科学和制造工程为服务对象,是一个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的学科。

    本学科传统上包括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有色金属治金和粉末冶金四个学科方向。近30年来高新技术和交叉学科的渗透,使本学科发展了多个具有交叉学科特色的学科方向。新的学科方向的发展,使本学科的基础研究(尤其是应用基础研究)向纵深发展,为本学科前沿问题的探索拓宽了基础研究范畴,并拓展了本学科的研究领域,使本学科与矿业工程、材料工程、化学化工的明确界限逐步消失,与环境工程、热能工程、信息与控制工程等学科的结合更加紧密,形成了愈来愈多的具有显著交叉学科特色的学科分支,事实上其中一些学科分支已很难界定它们仅为本学科的分支,例如冶金热能工程、电化学工程、材料冶金、冶金资源工程、冶金环境工程、冶金信息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其中后3个是目前我国一些冶金工程学科实力较强的高校在本学科下重点发展的交叉学科分支。

    本学科的发展趋势是继续不断地汲取相关学科的新成就进行自身的充实、更新和深化,与相关学科和新兴学科实现更紧密的交叉融合,不断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重点针对难冶资源(非传统资源)高效利用、冶金过程强化与计算机控制、节能减排、冶金产品多样化与增值化等重大问题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发展生态友好型冶金新工艺、新方法与新技术,推动冶金及相关新材料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第二部分  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一、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具有坚实的物理、化学、数学、力学、信息与控制等理论基础,熟练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包括冶金热力学与动力学、冶金物理化学、金属凝固理论、金属相变理论、材料科学基础、冶金原理与冶金工艺学、冶金过程模拟与反应器设计、冶金检测与分析技术、冶金环保理论等,并较深入地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与动态,形成系统的和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对于从事交叉学科领域(如冶金环境工程、冶金信息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的博士生,还应较深入

地掌握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发展前沿与动态。

二、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本学科不断朝着多学科交叉的方向发展,知识覆盖面宽广,因此,要求具有崇尚科学的钻研精神和献身精神,同时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能够持久地从事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或工程技术开发;具备敏锐地把握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深入展开深层次、基础性和原创性科学研究的学术潜力和知识结构;掌握并尊重国内外相关的知识产权,遵循科学和技术研究的伦理道德,并对研究成果具有准确的表述能力。

    2.学术道德

    具有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严谨学风和平等交流的民主意识,遵守科学界共同的学术道德规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保密制度;在科学研究中,能够正确处理国家、团队与个人的定位及研究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他人的成果和知识产权能够正确辨识和尊重,并在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加以明示或规范地标注,杜绝以任何方式盗用乃至剽窃他人成果,严禁篡改、假造实验和修改数据。

三、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具有从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图书、期刊。专利、标准等文献资料中获取相关研究成果和所需知识的能力,具有从现代网络、图书情报检索机构、国际交流渠道获得所需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的能力,能够有意识地考察和分析文献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权威性,并正确使用。从而掌握本学科及其相关研究的前沿动态。

    2.学术鉴别能力

    应具有较强的学术鉴别能力,包括对已有研究课题、方法和成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及可借鉴性的甄别能力。对于已有成果,既尊重又勇于质疑;而对于自己研究的课题,善于判断其在本学科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善于找出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及有效的切入点。

    3.科学研究能力

能独立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是博士生培养的关键。博士生应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

(1)通过对前沿研究成果的掌握、分析、鉴别,以及对生产实践中的工艺、技术问题的科学归纳、提取,发现和总结科学问题;

(2)对课题意义、重要性以及所需解决的关键点、研究工作的切人点和所需的工作条件等的综合分析,确定研究内容;

(3)根据研究内容,学习必要的软件、检测、模拟、试验新方法,突破研究中的关键瓶颈问题;

(4)制定翔实的研究方案,提出可行的技术路线、研究进度,以及计算、检测、分析和数据处理的手段等;

    (5)完成科研的组织协调,开展研究实践,总结研究成果等。

    4.学术创新能力

    应具有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开展创新性思考、创新性研究和取得创新性学术成果的能力。其中,创新性思考是指对业界的重大需求或关键的理论问题,能以独特的视角(包括从基础和跨专业层面)去进行认知和研究。创新性研究是指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方面具有创新性,最终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创新性成果是指所完成的研究结果具有新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可推动工艺、技术、装备、产品(包括品种、规格、质量等)的技术进步,具有潜在的(或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5.学术交流能力

    应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正确表述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的能力

    6.其他能力

    具有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开放合作精神;具有对研究形成的核心技术成果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应阅100篇以上国内外最新的文献资料,并精读其中的核心部分,写出文献综述报告。内容包括:(1)归纳总结前人工作的基本思想,研究内容、方法、结果,其可靠性、有效性、实用性问题,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及其关键点,以及知识产权情况等;(2)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辨识和思考,提出自己可以开展研究工作的领域、内容和方法等。

    在文献综述报告的基础上,进行科学选题并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是科学选题和基本的研究设想,包括:学位论文选题的依据(含理论和实际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等),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案(含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预期的创新点等),预期的研究目标、研究成果和工作计划等。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应通过学科专家的评审,对跨学科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开题报告还应听取相关学科导师的意见。

    2.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是通过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并以此为内容撰写和申请学位的评审用学术论文,内容和格式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GB7713-87)的规定。

    学位论文应表明作者掌握了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在科学或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包括:立论正确、数据可靠、推理严谨、论述准确透彻、结构合理、图文规范、计量单位符合国家标准。对于涉及作者创新性工作和研究成果的内容应重点论述。文中引用他人成果时必须注明文献资料来源。

    学位论文的基本内容包括:(1)论文题目;(2)目录;(3)中外文摘要;(4)文献综述、选题依据及意义;(5)研究方法及实验过程;(6)研究结果;(7)结果分析;(8)结论;(9)必要的附录;(10)参考文献等。

    对于合作完成的课题,论文的内容应侧重本人所承担的研究内容。论文中有关与指导教师或他人共同研究、试验的部分,以及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应明确说明。

    3.成果创新性要求

    博士生需将其研究成果中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容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包括被SCI、EI收录的国际国内学术期刊,或学位授予单位规定的学术刊物)或重要的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接受业界专家的评价。其中,创新性学术成果包括冶金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污染防治或减排的新方法,以及相应的优化和技改成果等。

    上述创新性成果的体现方式还包括登记授权的发明专利和被国家接受并颁布的技术标准、软件、商标等著作权成果。

第三部分  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具有物理、化学、数学、力学、信息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了解掌握冶金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如冶金热力学与动力学、冶金物理化学、冶金原理与冶金工艺学、冶金过程模拟与反应器设计、冶金过程控制、材料科学基础、冶金分析检测技术和冶金环保等,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与动态。对于从事交叉学科领域(如冶金环境工程、冶金信息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的硕士生,还应掌握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必要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发展前沿与动态。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在掌握冶金和相关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具备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并尊重国内外相关的知识产权,遵循科学和技术研究的伦理道德,并对研究成果具有准确的表述能力。

    2.学术道德

    具有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遵守科学研究的道德规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保密制度;杜绝以任何方式盗用乃至剽窃他人成果,严禁篡改、假造实验和修改数据;在科学研究中,能够处理好国家、团队与个人的基本定位和研究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并在研究论文或报告中规范地标注。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具备独立检索和查阅科学文献、专利和其他资料的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并善于归纳和总结。    

    2.科学研究能力

    具有客观分析、判断和评价已有研究成果,发现和归纳关键的科学或技术问题,提出所研究课题的基本研究方案的能力;可设计实验方案或计算流程,并做出可行性分析;善于总结阶段性成果和把握总体目标。

    3.实践能力

    具备基本的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能力,掌握相关实验技能和理论分析方法,并能在实验室或生产现场有效地开展研究工作。

    4.学术交流能力

    应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向国内外专家正确表述本人所做的研究工作,并进行交流互动的能力。   

    5.其他能力

具备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冶金及相关领域工程技术问题。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应撰写从事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果和见解,并以此作为申请硕士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应表明作者掌握了较坚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并具有独立或合作承担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的能力。

    学位论文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GB7713-87)的规定。    

    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包括:立论正确、数据可靠、推理严谨、论述准确透彻、结构合理、图文规范、计量单位符合国家标准。对于涉及作者创新性工作和研究成果的内容应重点论述。文中引用他人成果时必须注明文献资料来源。    

    学位论文的基本内容包括:(1)论文题目;(2)目录;(3)中外文摘要;(4)文献综述、选题依据及意义;(5)研究方法及实验过程;(6)研究结果;(7)结果分析;(8)结论;(9)必要的附录;(IO)参考文献等。   

    对于合作完成的课题,论文的内容应侧重本人所承担的研究内容。论文中有关与指导教师或他人共同研究、试验的部分,以及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应明确说明。

    2.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质量考核内容包括选题、文献综述、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研成果与创新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和学风五项。   

    学位论文的质量应达到:选题具有实际意义和新颖性;了解和掌握所研究领域国内外的权威文献及进展情况;在理论分析、测试技术、数据处理、仪器设备和工艺技术等某一方面具有新的见解或改进;达到培养方案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或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文字表述通顺、逻辑性强,公式、图表、计量单位、引文等符合规范;具有严谨的学风和工作态度。

0703 化学一级学科  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化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它是一门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在自然科学中位居基础核心地位,是包括生命、医药、材料、能源、环境科学等在内的其他学科的重要科学基础和生长点。在人类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化学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传统意义上的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能及相互转化的科学。21世纪化学的研究对象已经扩展到分子以上层次,包括超分子、纳米尺度分子聚集体直至分子器件等复杂分子体系。化学在近两个世纪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学科分工。根据其研究对象和任务,化学分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各具特色的学科方向。与此同时,随着与物理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以及环境与生态科学等相关学科的进一步交叉融合,化学的学科分支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化学学科发展的主要动向可归纳为四个方面:(1)深化对结构(包括分子结构和分子聚集体系等)与性能关系的认识,以所需性能为导向,设计、合成与组装目标化合物体系;(2)深入研究化学反应机理,特别是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实现对化学微观过程的操控,发展新型催化剂调控反应,进而设计绿色的化学过程;(3)发展合成、分析、表征、测试的实验和理论新方法,并依靠计算机技术使各种信息更加灵敏可靠;(4)加强与生命、信息、能源、环境、材料及其他学科的交叉与合作,促进互相渗透,共同发展。

   化学学科发展已经到了从定性到定量、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从描述到推理、从分化到综合的阶段。化学一直是实验和理论并重的科学系统,当前更是如此,它不仅拥有日益先进和完备的实验技术与手段,其理论体系也日趋丰富和完善,且对科学地开展实验设计和对实验结果的预测与诠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化学理论的发展及高速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化学工作者的研究兴趣得到极大地拓展,研究内容极大丰富,研究手段日益多样。可以说,虽然历史悠久,但化学学科发展呈现出一派活力四射、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院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分析化学方向,并自设了分析技术与仪器的二级学科。在分析化学及现代分析仪器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学科优势。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化学是一门实验和理论并重的学科,除掌握坚实宽广的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注重合成、制备技能的培养和表征、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创新。因此需要在掌握化学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某特定化学学科方向的专门知识和实验技能,包括理论体系、合成技术、性能表征和专门研究方法,了解其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1)具有良好的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化学研究怀有浓厚的兴趣,具有献身化学科学事业的精神。

    2)具备本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动态,具有广阔的学科视野和丰富的想象力。

    3)掌握本学科方向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具有简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多角度、批判性思维能力。

    4)具有能够使用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快速获取科研信息的能力和使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2.学术道德

    学术道德就是学术共同体从事学术研究时遵循的道德。本学科的硕士生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应当遵守以下学术道德规范:

    (l)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章制度,以坚守学术道德为己任。

    (2)坚持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学风,自觉维护学术事业的神圣性、纯洁性与严肃性。

(3)自觉维护知识产权,充分尊重他人的辛勤劳动、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

    (4)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和廉耻观,自觉抵制研究工作中沽名钓誉、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损人利己等不良风气。

    (5)对学位论文和其他自主发表的科研成果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获取知识的能力是指硕士生能从不同渠道、以不同方式获得新知识和满足自己学习和科研需求,促进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能力。这是硕士生必须具有的一种基本能力。在信息化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还应包括一定的鉴别能力。

    硕士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以较好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为前提的,还与硕士生的表达能力、实践能力与外语水平密切相关。硕士生不应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主动的学会如何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掌握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自主更新知识的能力。

    获取知识能力是硕士生向更高层次能力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基础。硕士生应充分利用本研究领域开设的专业课程,制定个人学习和研究计划,通过撰写经典文献阅读报告等培养环节强化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科学研究能力  

    本学科硕士生应具有较为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设计并开展重复对照实验能力;实验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能力等。

    科学研究能力是硕士生最终学术培养目标之一。硕士生教育就是以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研究能力的本质实际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更高层次的自我提高和发展的能力。

    硕士生的研究能力必须通过系统、全面的研究训练才能得到培养。包括如何发现和提出问题、如何收集和分析资料、如何进行文献综述、如何撰写学术和学位论文等。通过专业课和研讨班等课程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培养硕士生科研能力不可或缺的手段。

    3.实践能力

    实验动手能力是本学科硕士生实践能力的具体体现。硕士生必须具备在实验室工作的技术能力。硕士生应该掌握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实验技术,包括对这些技术的原理、实验中使用的必要仪器设备的构造原理和对实验中的质量控制的良好的理解,使其对实验室的技术有足够的自信并拥有一定的技术竞争力,从而在将来的研究工作中不会在利用新技术方方面受到限制。

    技术竞争力和应变能力是开展独立研究所必备的素质。另外,良好的实践技能还会节省实验成本,不具备过硬的实践能力,可能会造成浪费。

    本学科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课程学习的实践功能来实现。课程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硕士生以撰写实验报告、文献综述报告等形式加强过程考核等。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实验室轮训等特色培养环节来实现。当然,自身的努力是最重要的。

    4.学术交流能力

   熟练地进行学术交流是本学科硕士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学术交流能力一般包括书面交流 (条理清楚的写作)和口头交流(逻辑性强的报告等)两种。

    本学科硕士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而且还需具备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顺利表达的能力。即能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展示其学术专长的学术交流能力。因此,在学期间,要求硕士生必须参加一定次数的学术报告,并要在学校、学院或实验室范围内公开做一次以上的学术报告,鼓励导师支持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另外,通过定期的组会和研讨会,要求研究生定期做学位论文进展报告,对硕士生学术交流能力提高也大有裨益。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规范性要求

    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形式应以研究论文为主,论文一般包括以下部分:

   (1)论文题目:应当简明扼要地概括和反映出论文的核心内容,如题名语意未尽,可加副标题。

    (2)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论文摘要重点概述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语言力求精练、准确,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

   (3)前言或绪论:前言应对论文的背景及工作内容作简要的说明,要求言简意赅。

   (4)文献综述:是对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研究成果的介绍。

   (5)正文部分:是学位论文的主体和核心部分,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的选题可有不同的写作方式;可以是对一个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的详细描述、实验结果的说明与讨论等;也可以由基于同一研究目的、多篇已发表系列论文组成。

    (6)结论:是学位论文最终和总体的结论,是整篇论文的归宿。应精炼、准确、完整。着重阐述作者研究的创造性成果及其在本研究领域中的意义,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7)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文或论著而引用的有关期刊论文和图书资料等。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中所引用的顺序列于文末。

    本学科硕士论文一般用中文撰写,论文写作表达准确、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文字通顺、格式规范、数据准确、图表规范、结论可信。如特需用英文或其他文字撰写,则论文题目、摘要等必须有中文译注。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应不少于一年。

    2.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而取得创新成果和具备研究能力通常是衡量学位论文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对于本学科硕士生学位论文,不强制要求硕士生在学期间取得量化的创新成果,但要求通过考察学位论文是否让研究生受到全面系统的研究训练,是否具备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来考察论文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要求:对硕士生学习与研究计划的审查要重点考查硕士生是否尽早确定研究领域、进入研究状态;对硕士生开题报告的审查要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论文答辩要从论文选题与综述、研究设计、论文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工作量等方面考查。鼓励本学科硕士生在取得硕士学位之前,将论文工作中取得的研究发现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